咨询热线:0755-22932766 实战型精益管理咨询专家,聚焦于企业的提质、增效、降本、创新,促进企业永续经营
精益生产咨询

价值工程(VE):在保证功能前提下砍成本

来源:华昊企管   发布时间:2025-11-27

“老板又催着降成本,可质量要是掉了,客户投诉、返工损失更要命!”

上周和一位五金厂张总聊天,他的吐槽戳中了无数工厂管理者的痛处。降成本是生产管理的永恒命题,但很多工厂一搞成本控制就走进“死胡同”:要么偷工减料砸招牌,要么砍掉必要投入拖慢效率,最后成本没降多少,反而把生产秩序搅得一团糟。

其实,真正高明的成本控制,从来不是“减法”而是“优化术”——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深聊的价值工程(VE):在100%保证产品功能的前提下,把无效成本“榨干”,让每一分投入都花在刀刃上。

一、一个案例看懂:VE如何让成本降30%还不影响质量?

先给大家讲个真实案例,来自国内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(为保护隐私,暂称A公司)。A公司为某车企供应车门把手组件,长期以来毛利率只有8%,老板急得团团转,可技术部说“材料和工艺都到极限了,再降就废了”。

后来他们请了VE专家团队介入,第一步就推翻了“先看成本再看功能”的惯性思维,转而从“用户需要什么功能”入手拆解:

车门把手的核心功能是什么?“稳定握持+顺畅开门+耐用抗造”,至于“表面用304不锈钢”“内部支架用实心铝合金”这些工艺,其实是技术部多年的“惯性操作”,并非功能必需。

VE团队带着技术、生产、采购一起做了三件事:

  1. 功能筛选:把把手组件拆成12个零件,逐个问“这个零件的核心功能是什么?有没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能实现同样功能?”比如表面装饰件,原来用304不锈钢冲压,成本高还容易有划痕,换成ABS塑料加镀铬工艺后,外观和耐磨性没差,单个成本降了42%;
  2. 工艺优化:内部支架原来用实心铝合金切削,VE团队发现“只需要保证受力点强度”,改成空心铝合金压铸,材料用量减了60%,加工时间也从8分钟缩到3分钟;
  3. 冗余删减:原来组件里有2个定位销是为了“装配更精准”,但实际生产中装配误差已经控制在0.1mm内,去掉其中1个后,装配效率反而提升了15%,还少了一道采购工序。

最终结果:整个车门把手组件的单位成本从18.6元降到12.9元,降幅30.6%,经车企检测,各项功能指标完全达标,甚至因为结构简化,售后故障率还降了22%。

这个案例戳中了VE的核心逻辑:成本高低不取决于“用料好坏”,而取决于“投入与功能的匹配度”。很多工厂的高成本,不是“必要投入”,而是“惯性浪费”“过度设计”带来的无效成本。

二、工厂落地VE的4步实操法,

新手也能上手

可能有人会说“我们是小工厂,没那么多专家,VE能落地吗?”其实VE不是复杂的理论,而是一套可复制的实操流程,哪怕是中小工厂,跟着这4步走也能出效果:

第一步:选对“突破口”——从高成本、高频次产品入手

不用一上来就全员动员搞全车间优化,先挑“成本占比高、生产批量大”的核心产品(比如占车间成本40%以上的主打产品),这类产品优化后效果最明显,也容易让团队看到信心。比如五金厂可以先从“冲压件”“焊接组件”入手,电子厂可以从“外壳件”“接线端子”开始。

第二步:拆解得“够细”——把产品拆成“最小功能单元”

找技术、生产、采购、质检一起开“拆解会”,把产品拆到不能再拆的零件级,然后给每个零件贴两个标签:“核心功能是什么?”“当前成本是多少?”比如一把钳子,要拆成钳头、钳柄、弹簧、铆钉,每个零件的功能都要写具体,比如“弹簧的功能是让钳头自动复位,复位力要达到5-8N”,而不是笼统地写“辅助开合”。

第三步:做“替代方案”——用“功能等效”换“成本降低”

这是VE的关键一步,围绕“同样功能能不能更便宜”提问题,常见的优化方向有3个:

  • 材料替代:比如不锈钢换镀锌钢(防锈要求不高时)、铜导线换铝导线(低电流场景)、实心件换空心件(受力达标前提下);
  • 工艺简化:比如焊接换铆接、机加工换冲压、多道喷涂换一次成型;
  • 零件整合:比如把3个独立塑料件改成1个一体化注塑件,减少装配和采购成本。

这里要注意:每个替代方案都要做“功能测试”,比如材料换了要测强度、工艺改了要测耐用性,确保功能不打折。

第四步:算“投入产出”——优先推“短期见效”的方案

优化方案出来后,不是马上全推,而是算“投资回报率”:比如改模具要花2万元,但每月能省5000元,4个月就能回本,这种方案可以优先上;如果要花10万元,一年才回本,就可以再权衡。小工厂可以先从“零投入”的方案入手,比如调整装配顺序、删减冗余工序,先尝到甜头再逐步深入。

三、最后:送给工厂管理者的3句金句

1. 降成本不是“省料”,而是“让料的价值最大化”——无效的投入再少也是浪费,有效的投入再多也是资产;

2. 最好的成本控制,是在设计阶段就“把成本定下来”——等产品量产了再降成本,不如在画图时就考虑“功能与成本的平衡”;

3. VE不是某个人的事,而是技术、生产、采购的“合力”——只有大家都盯着“功能”而非“惯性”,成本才能真正降下来。

如果你的工厂也面临“成本高、质量不敢降”的困境,不妨从今天开始,找一个核心产品试着做一次VE拆解,或许会发现:原来很多成本,只是“习惯了而已”。

上一篇:没有了,已经是最新文章
下一篇:
业务咨询
联系电话
0755-22932766
联系微信
获取专业解决方案

把您现在遇到的问题告诉给我们,我们来帮您解决!

0755-22932766

有更多服务咨询,请联系我们

填写需求,定制您的方案